top of page
banner-03.jpg
消失事務所招牌600pix.gif

​記得那個消失的洞嗎?

​記得的,是什麼?

​消失的,又是什麼?

​消失的洞 - 十八羅漢洞特展
2023/10/28-29  ,  11/04-05    13:00-19:00
基隆市信二路防空洞   *四天展期,免費參觀

雞籠怪奇logo.png
主牆_工作區域 1 複本.jpg

消失的洞

「⼗八羅漢洞」隱⾝於基隆雲龍⼭,緊鄰中正公園、海⾨天險、⼆沙灣砲台等公設景點,是7、80年代聞名全台的免費私⼈觀光設施。洞內設置許多⼤⼩造景及⼈偶機關,並以歷史典故、著名聖賢為本,如⼆⼗四孝、⽔淹⾦⼭寺、哪吒鬧東海、八仙過海等。

先於「⼗八羅漢洞」,則是洞側供奉⿑天⼤聖的「聖濟宮」;⽽早於宮廟之前,便是中醫「順泰堂」。⾏醫-蓋廟-開洞,這⼀整條路徑的靈魂⼈物,便是郭⽟⽔先⽣(⼈稱⾦火仙)。從義診善舉到宗教⼼靈,進⽽鑿洞闢地、寓教於樂,脈絡清晰的展現出郭先⽣於當時代的⼈⽂情懷與價值核⼼。若以此脈絡閱讀「⼗八羅漢洞」,這座「聞名於過去、消失在現代的洞」,在懷舊記憶、神秘獵奇之外,也許還有許多當代視⾓的閱讀思考路徑。

記得那個洞嗎?

「消失的洞」從⼗八羅漢洞⼝進入,以民眾提供的珍貴影像及⽂史訪談資料,梗概的呈現消失/已封存的洞史、內容物及影像記憶。「防空洞」猶如隱⾝城市幽微暗處的蟲洞,相異的時空兩端點交會出未曾⾒/已不可⾒的羅漢洞,在時空蟲洞裡,回憶「消失」。

LINE_ALBUM_布展週_231026_1.jpg
IMG_4164.jpg

你喜歡什麼樣的說故事⽅式呢?

羅漢洞內的造景形象選材,取⾃具教化功能之傳統⽂化或歷史典故。⼀部典籍⽂本、⼀則傳說故事,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,都將交融出新的詮釋及再現⼿法,並乘載著各異的價值系統。⼗八羅漢洞呈現/保留著⾦火仙/當時社會看待⽂本、詮釋故事的視⾓及⼿法。同⼀個⽂本,有諸多詮釋及演繹,許多的說法,你喜歡什麼樣的說故事⽅式呢?

你喜歡什麼樣的感受形式呢?

⾦火仙建造⼗八羅漢洞,源於讓參拜聖濟宮的⺠眾及遊客有休憩遊樂之處,洞內以擬真造景的⼿法,將虛擬⽂本再現成實境,營造觀賞者猶如⾝歷其境般貼近每⼀則故事現場的臨場感。拜現代科技所賜,我們能把許多的實境轉化為虛擬,透過網路與媒體,便可瞬息經驗、立即獲取。在「經驗」多過「體驗」的現代,你喜歡什麼樣的感受⽅式呢?

IMG_4157.jpg
IMG_4180.jpg

你喜歡什麼樣的洞穴呢?

基隆擁有628座防空洞,全台之冠,防空洞數量象徵這座城市的輝煌戰爭史,不免讓⼈傷感。⽽太平盛世時,這些貼近⽣活環境的防空洞,成了無數「被消失的洞」。關於洞穴的使⽤,在⼈類發展史裡從未消失,且極具智慧。每⼀座洞都是⼀個探索,每⼀個洞⼝,都是通往想像的起點。擁有這麼多「洞」的城市,等於擁有很多的想像可能。⾦火仙的羅漢洞,乘載著他的社會關懷與⼈性價值的傳遞。如果你擁有⼀座洞穴,裏頭的曲徑是什麼?乘載的⼜是什麼呢?

記得那個消失的洞嗎?

記得的,是什麼?消失的,又是什麼?

從⾦火仙的羅漢洞出發,「消失事務所」試圖拉出幾條閱讀的提問:⽂本的詮釋與敘事⼿法的改變、娛樂與接受資訊的形式轉變、洞穴的功能演變等。⼗八羅漢洞的「消失」,不單指實體的洞穴,更包含某個時代價值的終結。羅漢洞建成⾄今的數⼗年間,台灣社會從單⼀視⾓的單向環境,發展成多元視⾓的多維並置。

 

「消失的洞」也許提醒我們:每⼀個消失都有意義。每個時代,都有時代的價值,⽤多元的視⾓再次爬梳過去,在尋找消失的過程中,也尋找過去之於現代的價值與意義。

”The past is never dead. It’s not even past.” — William Faulkner

過去的從未消逝,甚⾄未曾過去。

​進入網站
臉書粉專

我的網站

©2023 我的網站 版權所有。透過 Wix.com 製作的理想網站

bottom of page